自1998年OLED显示产品首次获得商业应用以来,对大尺寸OLED显示面板制程技术能否实现的探讨就没有停止过。2014年,一方面LG传出成品率70%和8.5代量产线下半年投产的好消息;另一方面三星则推迟了8.5代线产品的投产和建设速度——OLED到底行不行,再次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详情」

第一个方面,首先要强调的是三星并没有实质减缓OLED项目的投入。取代8.5代线项目的是三星6代线。三星不仅要瞄准TV产品,第一,也要照顾这些中小尺寸显示产品;第二,6代线比8.5代线风险低、易于实现高的成品率。 对比言之,LG则不仅在中小尺寸产品上的需求比三星要少,同时更把OLED的领先作为在显示面板上超越三星的一个战略契机。

让业界对OLED信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满足消费者的听觉效果上,现代彩电却出现了困境:液晶和OELD显示设备的核心发展趋势之一是超薄。尤其是OLED技术,未来要实现柔性化,产品厚度会在数厘米上下,甚至更薄。对于这样的体积的电视机,内部难以配备高档的音响设备。因为音响的核心是喇叭,好的喇叭需要一个优秀设计的共鸣腔(比如号角式的喇叭),这个共鸣腔需要具有一定的纵深,才能满足"还原优秀声音"的使用需求。

OLED产品提升成品率缓慢的原因

OLED面板成品率另假设性解释:目前5.5代线已经快遍地开花,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那么像三星等将目标集中到6代线上——不是大跃进,只是世代稍稍提升一些,那么成品率就会更容易解决。因为可以很好的吸收5.5代线的经验和技术。如果产业界,采用这种慎重的迭代升级方法,从6代线开始OLED的大型化过程:一块玻璃基板切割两块60寸,或者一块70寸的单元,大尺寸OLED电视的量产就会快的多。

成品率总会找到能克服的工艺配比

OLED显示技术对比液晶显示技术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很多行业人士将OLED作为液晶之后的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原因。液晶显示从开始商用,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OLED的发展史却只有液晶的一半。现在OLED在工艺技术上还有很多空间等待填充,但是投资者却已经等不及了。

OLED拥有诸多液晶无法实现的优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等离子和液晶技术都取得了一些发展。其中,等离子在大型化的难度和色彩画质表现上都优于液晶产品。作为两大现代显示技术最早商业化阵营,日系阵营做出了一个令他们后悔的选择:主攻等离子,卖掉液晶。

抓住OLED,莫失良机

在2004年到2007年的时间内,液晶之父夏普凭借三十年的努力,终于证明了液晶在大尺寸上的可行性、经济性和性能优势。并与三星、LG、当时的奇美和友达一起构成液晶面板第一阵营,在产能、市场能力和行业领导力上彻底形成对等离子的竞争优势。也是从这一时刻起,专注于等离子和其它技术的日本彩电阵营开始走下坡路。这些掉下马的企业包括,先锋被收购、日立放弃面板产业、东芝放弃面板产业、索尼和松下的全球彩电第一第二位次被三星和LG取代。

从日系彩电在液晶时代的失落可以看到,一次技术路线选型的错误,将是致命性的
关于投影时代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欢迎来稿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C) 2008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广告联系:010-82755784 | 010-82755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