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处避难所
然而在美丽的外表之下,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其实是一所灾后重建的小学。2009年8月8日,莫拉克台风登陆台湾,瞬间带来的降雨量创下台湾最高历史记录,重创了台湾南部地区,其中位于高雄那玛夏山区的民权国小更是惨遭泥石流掩埋。由台达文教基金会在第一时间投资建设的这所全绿色小学——那玛夏,于2012年正式启用。整座小学建筑的设计,重新回溯原住民文化,采用台达最新的节能技术,并充分考虑人文、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关系。
这一切元素的构成,不仅为山区的孩子提供了优良的文化教育环境,更因科学的建筑理念与科技完美结合,使之在灾难来临之时,能够成为孩子与附近居民最佳的庇护场所。(所以这不仅是一所小学,更是可以保护孩子生命安全的净土)
那玛夏山区具有因风雨造成道路及基础设施中断的孤岛特性,因此在重建规划之初,就优先考虑了其“避难”功能。现在的那玛夏小学是在原址上方更为安全、开阔的地带重建而成,这里的空间能容纳300人,如风灾来临之时,可达到食物、用水、用电“自给自足”7天的规划目标。重建后的那玛夏民权小学自启用以来,已收容当地居民达1,200人次。其中台达提供的太阳能光伏电板及储能系统,成为台风季节避难中心电力的有力保障。
除此之外那玛夏小学还获得了台湾最高的“钻石级绿建筑认证”,这一认证的关键指标就在于节能65%或以上。
可以说环保节能这一特质贯穿于整个那玛夏小学的建筑中。除科技的应用之外,木构造的图书馆,材料使用台湾南部疏伐(为调节目的树种个体间的矛盾而进行的森林抚育采伐)林木中的柳杉,以减低制作与运输上的碳排放,并活络了森林的生长潜力。校舍采用高脚屋设计,可借助自然通风换气调节室内温度。
开设的高窗,在夏天 可供通风,冬天则可保暖,减少空调的使用以达到节能。北向的采光天窗配合高明度的室内材料,将光线均匀地带入室内,减少照明的使用。
绿能技术与自然能量的结合应用,营造了真实的节能环保的应用场景,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自然的馈赠、人类的智慧、科技的魔力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相信这是给孩子上的关于节能环保最生动的一课。老师告诉我们,台达的任务并没有止步于学校建设完毕。每年还会有台达的员工志愿者,定期对孩子们进行节能知识教育,并为学校提供太阳能光伏电板的保养服务,活动至今已经坚持5年。用台达同事幽默的话语说“这只是第一个5年计划”。
在建筑的核心功能(避难)、建设主题(环保节能)之外,我们不能忽略建筑的本意,即“舒适的住”,而实现这一因素的关键在于“设计者通过建筑本身传递的讯息与建筑中的人进行的心灵沟通”。驾起两者之间的桥梁便是“文化与理念”。
那玛夏小学图书馆的设计概念,灵感来源于布农族集会所,屋顶的设计是一朵倒置的花朵形状(台湾曼陀罗花)。
馆内的阶梯设计,便是族群集会时,族中男人商议重点事项决定的核心地带。主教学楼屋顶的菱形条纹,便是体现布农族所信奉的图腾“百步蛇”,身上的纹路。主楼梯的右侧墙面上,采用当地原著民的服饰进行精心装饰。
外墙的壁画述说布农族祖先家园曾遭大洪水侵袭,所幸得螃蟹帮助,击退象征洪水的巨蟒,并由巨鸟带来了火种助其重建家园。神话故事某种程度上映射了此次莫拉克风灾。
校内的高架水塔钢架结构,采用原住民日常生活的杵与臼形态进行包裹覆盖,具有鲜明的当地文化气息。
所有的一切,构成了建筑的语言,仿佛与人进行耳语的沟通。这也许便是建筑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文化之外,台达“筑回自然”的理念也在这里得以体现。除去整体校舍建筑风格为高脚屋的形式外,更追求对基地现有文化遗址的影响降至最低,尊重当地地貌。即便小小的跑道,也是在不改变原有地形特征的前提下采用最普通的尼龙材料进行铺设。
值得敬佩的是,台达虽掌握诸多高科技手段,然而在整个重建过程中,却秉持“自然为主、科技为辅”的原则。顺应自然生态,忌滥用科技之力,进而达到真正的“永续”。这也许正是台达通过这次活动,想要传递的真正的科技应用之美!